「拚場藝術撞擊」是由當代藝術家、舞者、音樂製作人、樂團、服裝造型等五種跨領域的創作者,共同創作藝術作品的計畫。 台灣為多元文化薈萃之處,每種文化獨立可觀,並互相影響,融接形成台灣共同體。拚場的概念來自於此,此計畫召集當代藝術家、台語搖滾樂團、服裝設計者,希望能藉由不同領域青年藝術創作者的彼此較勁,融接出新的在地藝術、庶民文化美學。在新舊文化撞擊中,實踐並呈現藝術與台灣的獨立精神。 |
計劃緣起
台灣在歷史上經歷過西班牙、荷蘭、東明、清國、日本、中華民國殖民統治,形塑易於接受外來文化的特質。這些外來者文化加上本有的原住民文化、現代西方文化與的新住民文化,多元文化薈萃,每種均獨立可觀,同時互相影響,融接之後形成台灣共同體。
台灣共同體的塑造,在政治壓迫之下,如楊逵所言「壓不扁的玫瑰」,越發鮮明。每逢遊於街頭,眼前所遇敘述自身認同的舉旗者,在活動之時的張力與行動,透發出質純而清晰的行為藝術本質。
熱情燃燒當下,連標語都有著一千度的高溫。而燃燒之後,灰化的標語文字是成為認同土壤的養分餵養認同種子,抑或成為飛揚的灰燼?我嘗思考之。
美國內華達州有個每年一度的藝術祭典–火人祭(Burning Man),火人祭原本僅是藝術家自發式的創作作品而後將其燃燒的實驗性活動,後來發展成每年一度,幾乎全部猶志願者義務參與的活動。
「拚場藝術撞擊」緣起於此二事。拚場(piànn-tiûnn)以台語發音意為兩方或多方互相較勁拼博,故以此概念召集當代藝術家、台語搖滾樂團、服裝設計者跨界創作,希望能藉由不同領域青年藝術創作者的彼此較勁,融接出新的在地藝術、庶民文化美學。
後冀能以此活動號召其他藝術家共同參與跨界創作,發展成例行性的藝術祭典,讓更多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來拚場。在多領域藝術的競技場中,以實力互擊,實踐並呈現藝術與台灣的獨立精神。